来源:东方早报 整理:高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3-10-2
海派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地位可谓显赫,然而对比当下,海派艺术的影响力与民国时期显然已无法同日而语,问题何在?结合当下海派艺术“走出上海”的话题,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乐震文近期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认为,新一代海派艺术家不应将自己定位为地域性的画家,而当有一种全国性的眼光与画史意义的视野。
艺术评论:这次“海上生明月——海派艺术进齐鲁”一部分为任伯年、吴昌硕等近现代海派名家作品,作品的来源是哪里?
乐震文(下简称乐):这次“海派艺术进齐鲁书画艺术展”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近现代海派名家精品100余件,包括任伯年、吴昌硕等;另一部分为当代海派名家作品,共133件作品。其中老海派名家的作品,都是山东博物馆与山东银座美术馆的收藏品,有300多件,他们之前请我让上海的鉴定专家“长眼”,结果是只有几件有商榷处,收藏的准确程度与对海派艺术的了解让我们很吃惊。
艺术评论:那这次呈现的当代海派展有什么想法吗?
乐:这次并不仅仅是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的作品,还有很多非签约画师的作品,我们想呈现的是当下海上书画的创作总体面貌。除展览外,陈佩秋先生在山东博物馆还有一次书画的讲座。
艺术评论:对于海派书画走出去,你们的思路是?
乐:我们以前与天津画院合办了一个展览,当时也有个研讨会,就有外地专家提问:当下上海的画家到底是画得不好,还是不愿意走出去?因为他们在外地对上海当代画家的作品看得很少。所以我们想还是要把上海书画的创作成果多传播出去。在外地办展中多少会感觉到当地对海派书画的热情与追捧。我们以前不清楚,但事实上他们一直关注我们。这次最感动的是山东银座美术馆与山东博物馆对这一展览的支持。
艺术评论:以前外地艺术界可能认为上海自傲一些,你怎么认为?
乐:一个艺术家不应是地域性的艺术家,应该是全国性的艺术家,上海艺术家当有一种画史意义的视野。
艺术评论:是不是你认为现在上海有很多画家把自己定位于地方性画家?其实民国时上海画家的气度很大的。
乐:我觉得近来上海太多的画家把自己周围一圈保护得很好,要脱掉一个“壳”很难——而我们现在逼着画家亮相,出来晒晒,出来交流就会知道自己的缺点。这几天听陈佩秋先生说,以前吴湖帆、张大千经常对外交流,他们的视线是全国性的。陈佩秋说,她当年跟着谢稚柳到人民大会堂创作,问起山东的画家,他们都很耳熟能详的,还推荐了几位,这是一种气概。
艺术评论:你们对上海书画院的定位如何理解?
乐:我们定位就四个字——“拾遗补缺”。我们突出的是“书画”两个字,比如去年的“书画同源”展,以前书协不能搞这样的展览,我们突出的是画画的必须要能写好书法才可参展,写书法的必须可以画画才可以参展,要求很严,结果没想到展出影响非常好。
艺术评论:这样的要求过去其实是对中国画画家的基本要求。
乐:是的。还有去年我们做的“叩刀问石”篆刻展,因为反响出乎意料,后来展览又延长半个月。
另外,我们在展览中不具体设置主题创作,一般都是让画家自由发挥,把自认最好的作品拿出来。
艺术评论:比如这次展览有没有主题?
乐:这次展览也没有主题,没有局限,也没框框。
艺术评论:这样做的思路是什么?
乐:我觉得很关键的问题——所有展览都不设主题,把自认最好的作品拿出来亮相,通过一起展览互相看画,其实是非常有益处的,一挂就知道各自的长短。放在一起展览比考试还厉害,这也是找自己作品问题最好的机会。
比如这次参展的顾潜馨,以前什么会员都不是,他已经七十多岁,以前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画画。以前的展览都轮不到他,展示机会一点也没有。
艺术评论:海派艺术的基础无疑是深厚的,比如当下,应当还有一些人的艺术创作处于一种隐的状态,有一种比较好的心态,也不屑于所谓会员或名利,你怎么看?
乐:是有人不愿意为了一个名份降低自己的艺术追求。我知道上海有一批人对各种名分不屑一顾,我就对我们的团队说,我们以后看到只要画得好的,书法写得好的,印刻得好的——不在乎他是什么会员与职务,都可以吸收进来。上海书画院今年年底在嘉定江桥会有固定的美术馆,以后会有固定的展示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