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高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3-12-20
当前的中国画,大体呈现三种形态:一种是传统出新,一种是中西融合,两者共同特点是都没有离开具象;第三种是实验水墨,基本是抽象形态。这三种形态的中国画,不仅在竞胜互补中发展,也为美术品种和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中西融合与实验水墨都是20世纪出现的,反映了开拓中的前进,而传统出新形态则显示了传承中的发展。薛永年表示,需要把古代中国画和与其一脉相承的近现代传统出新的中国画放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不仅仅看中国画的视觉表现,更着眼于中国画文化,根究中国水墨画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薛永年说,写意画更重视“意”的表达,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个性,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相联,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民族性不能丢
随着西方写实绘画传入中国,使传统写意中国画,受到了冲击,尤其是人物画,出现了不少西化的国画。薛永年表示,这样的创新其实是没有文化内涵的,丢失了民族性。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
在20世纪初,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他们都要求艺术向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实际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有规律无定法
“中国画创新不能丢掉笔墨精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称,近百年来,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在变淡变弱,很多国家博物馆都不愿意收藏20世纪的中国画,因为缺乏评价标准。
中国画不长于宏大叙事,每件作品表达的是画家的内心感受,最高目标是完善人格的魅力。越成熟的艺术程式化越强,独造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笔墨规律的框架下推陈出新,达到有规律无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