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高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4-2-28
从事书画修复工作已有四十多年的万董强说,一幅书画从“确诊”到“出院”,时间短的要一两个月,长则数年,具体修复过程至少达72道工序。
首先,“入院”先要体检。记者在修复室看到,6个修复专家围着一幅古画忙碌着。画的背面朝上,专家们一手拿着糨糊水,一手拿着特制的刷子,在背面一点点地刷着。万董强告诉记者,这幅画是《刘邦沛县起义》,年代并不久远,大概创作于1961年,但表面已出现了很深的折痕,画面上粉质也已开始往下掉,如果要展出,必须重新装裱。
其次,“确诊”需要好眼力。相比较青铜器、陶瓷器皿,纸质文物修复是传统技术活,诊断“病情”也更加考验专家的眼力。“一幅画到我们手上,到底是什么病症,大多都能看出来。”万董强说,有的是“骨质疏松”了,一摸就是“粉”;有的是霉变,有的是残缺……“你看,《刘邦沛县起义》这幅画,我们刚拿到手,一摸上去,画面就有点粉了。这就是‘骨质疏松’。”
第三,“动手术”经验很重要。到了修复书画的程序,专家们把画翻到正面,拿着一把细针,开始准备“手术”。万董强告诉记者,画面上斑驳掉落的部分,要靠针蘸上颜色一点点修补起来。“这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没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不管你是博士还是硕士毕业,都不能参与这项工作。”
“这张画不算是难度大的,我们曾经修复一张清代的画,光第一道程序,把古画揭下来就用了一个半月。不夸张地讲,几辈子都修不完,这一轮修复完后,下一轮又要开始重新做了。”忙碌中的万董强感叹。
也正因为此,他们只能根据展陈需要进行重点“照顾”,那些暂时不急需的,只能先放一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