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高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4-9-1
前不久,著名画家、海南省琼台画院院长刘培军的《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被评为海南省国画优秀作品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堪称美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造就刘培军和他的画的,除了自身才华,更是少不了“粗犷的西北风情遇到细腻的海南文化”和“西方理性的写实主义遇到中国感性的传统水墨”这样的巧妙组合。从北到南绘画阵地的转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随之跃然宣纸,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血色青春—— 共和国记忆》的故事
2014年4月19日,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在琼海市中原镇仙村村委会排田村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为纪念这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写下血色青春的娘子军队伍,早在10余年前,刘培军即广为搜集娘子军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多次深入琼海对阿婆们进行零距离采访、写生,取得了珍贵的、鲜活的资料。此作自组稿、易稿、复画历时二年余,2014年6月30日正式落笔完成。
清华大学博士译丹对《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这幅画作深有感触,在对画作的感念文章中,她写道:“上世纪30年代,有那么一群如花的女子,像男人一样勇敢地拿起枪,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走向战场,组建起一支威名远播的‘红色娘子军’。当根据地沦陷,娘子军连解散,不论遭遇何种屈辱、苦难,她们也毫不后悔。”
如今,连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卢业香也已去世了。译丹惋惜之余感叹“这支曾经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队伍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们的事迹却永远的留在了中国的历史上、文学中、和艺术里。”
译丹更是称赞刘培军对这一红色题材的关注,她说:“当刘培军为这批幸存的老去的红色娘子军们画像时,更像为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建造一座人性的丰碑。她们的眼神或冷峻、或慈祥、或豁达、或恬静、或平和,或深邃,于集体的静穆中透着刚毅与坚定,诠释着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曾经无比美丽的青春年华,正如一抹艳丽的血色,染红了她们的青春,也染红了你我的记忆!”
与绘画融为一体的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刘培军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祖籍山东,童年的活动范围在淮北。淮北自古以来便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悠长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豁达慷慨的社会人文环境激发出了刘培军对绘画审美的艺术敏感性,从此他的生命与绘画再也分不开,融为了一体。
此后,刘培军辗转于青海、西安求学,还去过西藏练习速写和素描……在西藏的一年半时间里,刘培军画了许多“藏民”形象。西藏广阔的草原和壮丽的蓝天白云,让置身其中的人类看上去显得如此的渺小与微不足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也养成了一种豪迈和崇敬自然的心性,刘培军也不例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外形到内心世界,都有和他们接近的地方,他们生存条件艰苦却没有怨苦之相,大大咧咧、豪放不羁,同时又特别虔诚。”
1982年,刘培军如愿考上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名师刘文西教授。经历过这种严格系统的正规学院式造型训练,刘培军的基本功扎实、笔墨表现精到。在他的画笔下,粗犷豪放、大气磅礴便成了作画的基调。1988年,跟所有喜欢挑战的年轻人一样,刘培军放弃了在青海文化部门的工作,选择了刚建省的海南。
椰风海韵的小岛上,刘培军潇洒挥毫艺术灵感,优秀作品迭出,《儋州渔女》、《南国少女》等画作也曾远赴日本神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参加展出。1993年创作的国画作品《月夜归征图》入选并荣获“92国际水墨大赛”优秀奖。1996年的一次车祸让他的命运发生转折,他回到了青海疗伤,但数十年来依然坚持创作。
2011年9月,刘培军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高研班,回到海南。2012年,作品《鸭过无声》入选首届海南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一等奖,《赛马会上》入选《瀚墨新象》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有评论说他是“‘杀’回来了”,现在《血色青春》更是入选全国美展。
栩栩如生的水墨人物作品
在刘培军的作品中,水墨写实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曾经称赞其人物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又有生活体验,笔墨深入大气,画面富有‘写’的新鲜感”。《笑脸》中,藏族女子手执壶器、爱犬相伴,浅浅的低头一笑,让人顿生恍惚之感,岁月静好大抵也不过如此。《远方的天籁》中,三名女子神态各异,有拂发眺望的、有扣手凝视的、有托腮沉思的,在茫茫远山和悠悠白云的背景下,她们的思绪都已随优美的音乐飘进回忆中。刘培军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和表现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说观其人物画“如沐春风,徐徐拂面而心静自抒,无刺激感,无哗众之意。”
在刘培军的绘画艺术中不仅有着纵向的细腻,还有横向的多样。藏族、苗族、黎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人物常常成为他写生作品的素材,对民族服饰的重点刻画也变成他水墨人物画的一大特色。《远山唤影》中英姿煞爽的藏族女子,《苗族老人》中饱经风霜的苗族老妇,《黎乡音》中泪水盈眶的黎族大娘……这些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是当他们定格在刘培军的画上时,仿佛唱了一曲无言的歌,整个画面感让观者情不自禁引起共鸣,触动人心。《鸭过无声》、《黎家小调》、《生命的故事》等作品更被誉为“海南黎族风情画卷”。
另外,对“老人”形象的刻画也是刘培军水墨画中的一大亮点。他作品中的老人往往能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像《血色青春》、《陇中老汉》、《袁家大娘》等作品,都是有着深邃的眼睛、细密的皱纹、干瘦的皮肤以及写满故事的眼神。
刘培军的画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既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与探索,同时也能将现代西方形式上的元素融合进去,苍劲有力、酣畅淋漓,在绘画中讲述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生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