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高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4-9-5
322万元对于2013年的中国嘉德“私人珍藏之夜”这样的专场来说,也许并不一定会赚取多少人的关注,但从起拍价38万元一直叫到这一数字,高出估价近十倍,其中一定大有文章。从拍卖公司的保守估计到作品最终高价成交的前后对比来看,显然,一个作品正处于价值洼地的书画家已经依稀呈现出来,这个人就是海派大家唐云。
唐云的画风在近现代可谓独树一帜,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他飘逸的线条与花鸟画鲜活的造型。如今紫砂壶大热,唐云以收藏八把“曼生壶”而闻名于世,在紫砂壶界也有好大的名头。本文将着重介绍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以为藏家投资指南。
收藏家高健祥曾对笔者谈到:“唐云其实在圈子里的名头很多,笔墨空灵,能画的题材也多,如今很多藏家在收藏海派大家的册页中都少不了他的作品。市场表现有一段时间比较沉寂,但最近几年,势头还是保持得不错。”
松鹤题材
松鹤题材历来为画家所钟爱,唐云笔下的仙鹤与其他画家相比多了几分灵秀。因为他早年曾精研华喦的作品,对仙鹤的造型具有独到的把握,特别是对仙鹤脖颈的处理大胆而鲜活,在对仙鹤羽毛的刻画上更为洗练简洁又颇具韵味,似写实工,真正做到了“笔才一二,像以应焉”。同时,画家将山水画雄强的笔法融入到花鸟画中,于空灵中又见苍厚。画家所作《松鹤图》曾于2011年上海宝龙秋拍上以402万元的高价成交,画面中的松树被描绘得婆娑多姿,一只仙鹤似聆听禅理,与松风之势顾盼有姿。另一幅作于1985年的《松龄鹤寿图》曾于2013年岁尾的西泠秋拍上以322万元成交,画中的双鹤似喃喃自语,与身后的两株松柏遥相呼应,宛如诗歌中的比兴之意。
“唐云还擅长母鸡、白鹭、鸬鹚、苍鹰等禽类,但花鸟画历代都很强调描绘事物的寓意,自古已然,而不仅仅是画几只普普通通的禽鸟。松鹤这一类题材与灵芝等搭配在一起组成的美好寓意无疑是藏家所深爱的题材,画面的尺幅一般也比较大,多在十六平尺以上,甚至很多都是丈二匹的巨幅,因此,松鹤题材拍卖作品的总价虽高,热度也够,但平均下来,基本在十万元每平尺左右。并且存世量有限,以后的升值前景还是比较乐观。”高健祥补充说道。
鸽子题材
唐云的鸽子类题材素以画“群鸽”闻名,并且擅于施以白粉。很多画家笔下的白鸽以静态的居多,而唐云很善于描绘动态中的鸽子。画家于1953年创作的《东方红》在2005年的北京荣宝春拍上以220万元成交,画作将鸽子的俯仰腾挪表现得淋漓尽致,白粉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很有些北宋徽宗皇帝《瑞鹤图》的富丽意味。整个画面以一轮红日为中心,数十只姿态各异的鸽子迎着惊涛骇浪盘旋其上,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的优势,薄厚相宜,充满了动感,将一派壮丽恢弘的场景尽显笔端。如果说《东方红》抒写的是舞动之美,那么,画家另一幅《春园鸽影图》呈现的则是一派静谧与祥和:九只白鸽点缀于翠绿丹红间,数枝梨花与白鸽遥相呼应,圣洁无比。此作于2006年的崇源国际春拍上以近240万元成交,也成为唐云鸽子类题材的拍卖最高价。
“唐云的鸽子类题材作品,市场上能流通的价位在10万元每平尺,但因为作品存世量少,特别是反映红色时代的大幅作品,也可能高于这个价位。”高健祥指出。
革命圣地题材
唐云的山水画成就长期为其花鸟画所掩盖,其实,他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的探索起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他在1971-1976年间曾创作过很多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山水画,其中作于1971年左右的一套八开《革命圣地》册页曾于2011年西泠秋拍上以575万元的高价成交。单就拍卖数字而言,此套册页的价格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位山水画大家。作品将毛主席少年读书处、教书处、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遗址等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景致一一包罗,并具有很浓厚的写生意味,为这种带有一定主题性的山水画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也成为画家山水画拍卖的最高价。另外两幅以井冈山为题材的作品也曾深受业界瞩目,一幅是创作于1975年的《井冈山茨坪》,以299万元于2011年朵云轩春拍上成交;另一幅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龙潭》,在2013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上以322万元成交。这两幅作品的另一个突出之处在于,每幅作品的成交额都高于估价的5倍,甚至10倍。《井冈山茨坪》估价为40-60万,而《井冈山龙潭》的估价仅为38-48万,六平尺拍到三百余万,每平尺已近50万元。
有很多花鸟画家也擅画山水,但作品能够像唐云这样浑厚华滋的,确属罕见。从估价普遍偏低,到最后每每以高出起拍价数倍成交,足以看出唐云此类题材的市场热度与受追捧的程度。
唐云一幅作于1972年的约3.3平尺的《山水卷》,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瀚海春拍上以92万元成交。此作最终的成交价虽然在估价范围之内,并且非唐氏山水画的拍卖最高价,但却颇具学术价值。《山水卷》保留了他早年师承石涛飘逸除尘的风貌,而更为浑朴厚重,笔笔有己意,又笔笔皆有来处。唐云将早年师法传统的腕底功力用来表现新时代的山河壮丽,足以奠定唐云在山水画家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就山水画成就而言,尽管没有太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幅巨彰,但唐云对山水写生的深度挖掘和对传统技法的梳理继承,让他有足够的资本与金陵画派的魏紫熙、亚明相比肩。
关于画家的非典型题材是否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收藏家尚学东,得到了如下答案:
“很多藏家都是这样,听说一个画家擅长画什么就买什么,不管市场上流通量有多大。以前与一个藏家朋友聊天:‘一个画家的作品是简单地复制自己的作品,东挪挪,西凑凑,就能拼成一张画,遇到这种情况,你还买吗?’朋友听后,立即说道:‘买呀!只要是画得好就行,难道有便宜的,你不想买到一张吗?’他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即使知道了画家此类题材多如牛毛,甚至是复制,也甘愿接受。原因很简单:受众面大,变现容易。从理财角度,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收藏角度,明显是有问题的。为什么石鲁、林风眠、潘天寿、弘一、方君碧的东西贵?名头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产量太少,雷同题材也少。我个人认为,买当代画家的作品主要就是为了变现,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没办法对他们进行盖棺定论的;但近现代的画家不一样,是一流还是二流,书画圈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就像买瓷器一样,如果不能成体系收藏,就要用有限的资金尽量买孤品或稀缺品。比如唐云,你手里有他的仙鹤多一点,你是专家;我手里有他的山水多一点,我可能成为专家,至少是有发言权的。人人手里的东西都一样,就起不到交流的作用,而且真品又少,怎么可能一种代表题材人手一份呢?”
“很多画家的作品反复在市场上出现,一方面说明这件作品已经逐渐成为硬通货,是变现的工具,是可以流通的;但另一方面,可能也隐含了这件作品并不是画家或藏家所钟爱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会把镇宅之宝拿出去拍卖的。被拿了出去,一定说明他手里还有更好的、无法替代的东西。收藏圈讲究‘老、少、精、美、好’,‘少’字是排在‘好’字前面的。为什么现在海黄、越黄比小叶檀贵,也是因为少。所以真正搞收藏还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扎堆’、‘跟风’是中国人的通病,这种风气在收藏界明显是大忌。”
收藏书画多少有一些轮回的味道,先是瞄准几个头牌画家(如拍卖行刚刚兴起那几年),后来带动了所有艺术家的价位,大家又去不太知名的艺术家那里捡漏。经过一次金融浪潮以后,一大批人下去了,只剩下几个头牌人,但每次经过梳理与淘洗,总能发现新添了几个生面孔。能不能在新面孔浮现以前就发现他们,并锁定他们,显然需要藏家们熟谙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唐云的书画作品是否具有这种特质呢?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