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高仿字画网www.gfzhw.com 时间:2014-11-9
什么样的作品体现风格类型,什么样的作品属于标签化,这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学术界定。简言之,风格类型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而标签化往往是为了迎合市场刻意为之。
一位画家,一旦他的审美感觉、审美追求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会形成审美的一贯性,画风也会趋于稳定,由此形成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和画家的个性特征、文化积累及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只有画家的个人修养达到某种高度后,才会形成自己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代表了他的基本审美追求和判断。历史上的大画家皆如此,无论是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等,都有自己典型的艺术风格。假如一位画家作品面貌变化多端、忽左忽右,这说明该画家还没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还在寻找自己的风格。如果一个画家一辈子画不出自己的面貌,就不可能成为大家了。
所谓的标签化,则是这样一种情况:作品呈现的面貌未必是画家长期积累、修为所形成的主动性审美追求,而仅仅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度而制造的一种奇怪的、貌似个性的画面特征,甚至走向了“怪力乱神”,以为这样就能增加自己的辨识度。这恐怕和当前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有关,很多画家都想分一杯羹,唯恐别人不认识自己,因此有意识地弄一张标签化的面孔,以迎合市场。
除此之外,美术界有一些相对年轻的作者,由于天分比较高,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标签化,但此后他的创作便固化了,十年、二十年都一成不变或者不敢改变,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人的审美倾向会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修养的加深,不断进行调整,一个成熟的画家,其作品风格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变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假如一位画家的风格早早定型固化,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画家的天分不够,后劲不足,因此停滞不前;二是画家的这种风格类型被市场接受、被学术界认可,从此他不敢再变了,怕市场翻脸不认人,作品价格下跌,因此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而后一种因素的干扰,恐怕是最主要的。
我一直认为,市场是把双刃剑,虽然艺术品市场的介入,推动了创作的繁荣,但也让一些缺乏定力的画家养成了惰性,甚至“一心一意”迎合市场。而标签化是比风格固化更为直接的迎合方式,必须加以警惕。 |